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故鄉,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與百姓有著源遠流長的聯系,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結。茶,根植于中華文化中,經過千載的孕育和發展,它積蓄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渾厚,成就了炎黃子孫靈性的不朽,茶文化就是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
茶,作為中華民族的國飲,如今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之一,中國茶文化融匯了豐厚的底蘊,正呈現出無窮的魅力,并將成為21世紀的茶飲大王。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帶一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互贏”的絲綢之路之記憶,目前,一帶一路與茶馬古道籌委會聯袂多家媒體平臺,正在共同加快制定項目實施、出版“一帶一路與茶馬古道”書刊、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帶一路與茶馬古道”系列紀錄片工作框架、行動路徑等計劃。因而,加快文化線路遺產茶馬古道的推進和促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進程。
“一帶一路”是中國連接世界的紐帶,茶馬古道是世界上地勢最高、地理形態最為復雜的民間國際商業進出通道。它擁有豐富的文化線路遺產資源,其中包括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的絲綢之路、陶瓷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等,也包括代表近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發展成就的“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京秦鐵路、川藏公路、青藏鐵路等。其中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是歷史形成的國際大通道,同為中國對外商貿之路。
據云南省社會科學院茶文化產業研究室主任、中國茶馬古道研究中心理事蔣文中博士介紹,中國通過茶馬古道將茶葉等商品運往眾多國家,一路播撒文明、傳播和平,也繁榮了沿途各國的商貿活動和經濟,在歷史上產生過較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用。茶馬古道的文化遺跡,如集市、伊人驛站、騾馬店、橋梁、路段等物質遺產以及茶葉品種、種植、制作、販售、傳承等非物質遺產具有非凡文化價值。但長期以來,由于氣候變化、環境污染、人為破壞、現代城市化加速發展和大規模城鄉建設等因素,這條文化線路遺產面臨威脅,大量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
韓國國立木浦大學國際茶文化學科主任趙紀貞說,茶馬古道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國際文明通道,申遺步伐加快有利于保護正在慢慢消失的茶馬古道遺存,同時促進國際交流和提升不同國家的文化認同。
該書的出版和記憶影像系列紀錄片的拍攝,以獨特的視角,圖文并茂;以詳實的資料,溯茶源、話茶政、賞茶藝、悟茶道、念茶經,記錄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過程,感悟中國茶葉兒之靈氣,品味茶水中之精華,傳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茶馬古道中茶文化的記憶故事。
---------------------------------
關注中國企業報微信公眾號ID:zgqybnews
經濟進退、行業冷暖、牛企動靜、觀察者發言,關于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相關閱讀
微信二維碼
微博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