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家,藝術天賦很重要,修身立德比才華更重要。“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蔡超正是這樣的藝術家,他身上的標簽很多,也獲得諸多榮譽和獎項,但對他而言,是每個時代的藝術成就都能為世人帶來不同的啟迪、不同的社會價值、藝術價值。
厚積薄發 載譽滿滿
蔡超獲得諸多藝術成就、載譽滿滿,而這的背后是他數十年的厚積薄發,更是他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詮釋。
蔡超出生于1944年,上海嘉定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歷任江西省文聯主席、中國美協理事、江西省美協主席、江西省博物館館長;現任文化和旅游部中國國家畫務委員兼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南昌大學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江西書畫院院長、中國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中國畫學會會長。原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西創作中心主任等;省內外多所畫院任名譽院長,第八、九、十屆全國美展評委及每年全國多項美展評委。
蔡超曾榮獲國家突出貢獻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97中國畫壇百杰、全國文藝界德藝雙馨優秀會員等多項全國性榮譽。被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南昌航空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南昌工程學院藝術學院等多所院校聘為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蔡超擅長中國畫人物兼山水花鳥,其作品多次獲全國展覽金、銀、銅大獎及國際獎,被授予首屆徐悲鴻美術成就獎,首屆黃賓虹美術成就獎。為中國美協、中央電視臺錄播“中國當代國畫四十家”之一,被中國美術出版社界提名列入當代最具影響力百名畫家,其作品兩次搭乘神州六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被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優秀人民藝術家”,作品多次被國家有關部門選送歐、美、日、韓、非等國及港、澳、臺地區展出,曾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訪問印度、埃及,并多次出訪歐、美、日等國及港、澳、臺地區。出版十多種畫集、三十多種合集,其藝術成就被收入國內外數十種名人詞典。
蔡超于每一歷史時期都取得相當的藝術成就,其重要原因源自其“非良梧不棲”的清高品格,以及“飲清露”、修德行、養清流、高標自舉、不與時俗為伍的價值取向。
他的畫品之高其根本在于他把握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作品表現出了一種時代精神,題材廣闊,內涵豐富,意象純凈,筆墨質樸,氣韻清高,故一展出或發表, 總能屢屢獲得大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自強不息 創作不止
蔡超
蔡超的一生非常坎坷。他出生于上海嘉定工人家庭,幼年隨父至南昌,不慎因髖骨脫臼后被庸醫誤診致殘。年少的他便喜歡一個人在角落安靜地讀書,也喜歡看一些連環畫。
雖然命運很不幸,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反而暗下決心:一定要戰勝命運!逆境中的他將保爾·柯察金和貝多芬視為精神上的支柱。
高中畢業時,由于殘疾,蔡超原希望成為一名醫生行醫濟世,但遭到醫學院的拒絕,改考美術學院后,又是因生理疾患被拒之門外。
此后,無緣求學的他四處打工,后來去了南昌書畫之家自費做了一名學徒。無緣進美院的他,在這里找到了求學的良師:朱良樸曾給予他西畫造型的啟蒙;跟隨黃本貴習作傳統中國畫;同期,又從黃秋園學習臨摹古畫和書法。文革期間,作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江西又帶給蔡超新的機遇,中央美術學院的畫家林崗、孫滋溪、浙江美院方增先、廣州美院林墉、謝志高等紛紛來革命老區寫生,蔡超有緣隨同左右共同作畫數年,跟隨他們跑遍了革命根據地,體驗了生活也積累了創作經驗。這段經歷被蔡超稱為“我的美術學院”。
蔡超應邀參加各類展覽的美術設計時,被一位擔任講解員的女孩看中,兩情相悅。起初,女孩的父母并不同意這段感情,但這位叫做徐非凡的姑娘毅然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決心走進蔡超的生活。
如今,老兩口恩愛如初。七十多歲的蔡超依舊筆耕不輟,經常去外出采風寫生,他腿腳不便,陪伴在身側的夫人徐非凡便會悉心照料,牽起彼此的手走在路上。
在蔡超月薪只有三十多元的日子里,住在8平米的房間,在煤油燈下勤奮地創作,他坦言:“一開始畫連環畫,并不是由于喜愛,多為了貼補家用。”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時候,蔡超曾出版過四五十冊連環畫,這對他今后擅長的人物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蔡超創作的連環畫
緊抓時代脈搏 創作經典
蔡超的創作歷程,從七十年代以《毛主席在農村調查》為代表的紅色革命題材嶄露頭角;八十年代以水墨人物畫的創作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大展并收獲諸多獎項;90年代又以工業題材的創作蜚聲畫壇,他創作的《頂梁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蔡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頂梁柱》
蔡超以其對進入工業社會的敏感尋導出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實現現代感的突破口。他自20世紀80年代起幾度深入工業建設工地,一住就是一個多月,以他對人生的體驗與工人親如兄弟,因造型結構之復雜而認真速寫,精心構思,慎重出品。作品大都以大部件高空吊裝為契機,以筆線為骨、墨潤為肉,以直線之美為主弦演繹為現代工業交響曲,從視感上給人以時空撼天震地、結構縱橫交織、人物堅定沉著的深刻印象。上述作品大多出品于國家級重要展覽,并屢獲大獎,工業題材成為蔡超自出機杼的突破口,蔡超也因此成為現代工業題材的代表性畫家,為中國人物畫的現代性轉換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蔡超的個性氣質角度而言,這些作品也無疑是這位強者的精神氣度與現代工業建設者的勞動精神相和諧、相共鳴的創造性表現。
在蔡超的演變和個性探索的途程上,工業建設題材的風骨和構成感成為他最鮮亮的藝術坐標。
蔡超的工業題材作品:
蔡超從事繪畫57年,走訪了40多個國家,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畫筆記錄下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一個個鮮活的面孔,蔡超被稱為新“絲綢之路”上的造夢者。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蔡超將自己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參與國家采風創作的作品匯聚在了江西南昌的“一帶一路”蔡超中國畫作品展上,引起業界高度關注,也成為藝術領域的重要成果展示。
“一帶一路”蔡超中國畫作品展系列是他對大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以及一帶一路參與國家人們生活的描繪。
蔡超的“一帶一路”人物作品
對少數民族生活的觀察體驗也是蔡超創作涓涓不息的源頭活水,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作品在他筆下不斷涌現,在具象的表現形式之外更追求一種意境上的神形兼備,抒發情韻,如詩歌一般意深旨遠。
為時代畫像的同時,他記錄下的都是一路創作采風里遇見的普通人,在這群人身上,他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一起,呈現出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
蔡超采風創作的胡家旺和雷菲力在“一帶一路”作品展上展出
在蔡超看來, “一帶一路”的含義,不僅僅是做生意,不僅僅是談政治,更重要的是人類一種情感,一種發自內心想要追求的一種生活。反映了一種藝術上的很崇高,即人性的真善美。“一帶一路”等于是一根友誼的線,用藝術和文化把它串起來。
“我在‘一帶一路’跑了這么多國家,感受到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人民是心心相通的,互相之間感情能夠得到共鳴和理解。”蔡超說。
兼容西方的線條結構和中國傳統水墨書法,構成蔡超特有的書寫語言。除了他所擅長的人物畫系列,蔡超也喜愛描繪姿態迥異的大樹,他筆下的樹展現出自強不息的張力,成為其人格魅力的象征。
水為筆墨之媒,蔡超善用水,作品突出表現為對“水” 的探索與運用。蔡超在偶然的實驗中發現了破墨法的特殊效果,便將其廣泛運用于人物,尤其是大樹的描繪。他的破墨施水見筆、潤澤有枯,大樹折轉有力又若沐水含柔,借濃破淡,以淡破濃,淡墨之后的濃墨枯筆,濃墨之后沖水形成漬墨洇暈,在破墨中保留枯澀的筆蹤,勾畫沖融一氣呵成,使筆下的老樹橫椏產生了神奇動人的趣味,更富詩意,更加迷人,同時又堅強倔強地體現出力的美。
蔡超的大樹作品:
修煉內功 傳遞價值
蔡超從不隨性,總是力求知其所以然,理性地繪畫,哲思地創作。在繪畫創作和觀念形態中用心良多,縝密細致,多做畫外功,勤做案頭活,把畫畫的過程當作一個從格物到致知的理論學習經歷。他認為知識學問和繪畫才藝是從實踐中產生和逐漸積累的,所以他特別注重勤學苦練,追求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蔡超之畫,之所以傳神、生動,關鍵在于他在表現的過程中,以骨法用筆。他的畫強烈的質感、攝人心魄的視覺、 和諧典雅的風神、雍容大度的氣象,無不歸于其用筆。其用筆渾圓、深厚、流暢、靈動、陽剛、 勁健的力度之中飽含婀娜婉轉的靈潤,優美曲折的變化之中暗藏著強勁雄渾的風骨。他的畫中,有的線一拓直下,濕而復干,有枯藤下垂之趣;有的線急轉方折,有吳帶當風之象;有的線弧形回環,有屋漏痕之味。有的線條短促,粗服亂頭,乃寫衣褶之用也;有的線條輕盈,漫不經心, 乃寫衣紋之用也;有的線條肯定,毫厘不差,乃寫面龐手足輪廓之用也 ;有的線條隨心所欲 , 隨風飄飛,乃寫樹枝之用也總之,蔡超用筆根據繪畫對象,決定輕重緩急,物象變,筆亦變,不刻板,不局促,不乖張。
這位勤勉奮進的老人在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后,邂逅了一段又一段美麗的故事,讓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和山水花鳥躍然于筆下,也用畫筆傳遞時代的精髓和風土人情、民族友誼、藝術意境。
正如他所喜愛的保爾·柯察金說過的一句話:“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
---------------------------------
關注中國企業報微信公眾號ID:zgqybnews
經濟進退、行業冷暖、牛企動靜、觀察者發言,關于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相關閱讀
微信二維碼
微博二維碼